其实仔细想想吧,影响自己童年的关键词有很多,只不过机缘巧合今天突然想起许多小时候的回忆,都离不开“广东的”,所以写下这篇文章,让大家见笑了。
怎么说呢?在上小学的时候,周围的同学总会有小小的攀比心理。
“这个文具盒好漂亮啊,在哪里买的”
“我姑姑在广东带回来给我的,漂亮吧”
其实无论小到文具盒铅笔橡皮擦也好,大件的鞋子书包外套也罢。在我的同学当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“广东的”。自从改革开放之后,珠江三角洲兴建了一大批轻工业工厂,许多普通农民放下锄头进入城市成为生产线上的工人,他们就在我的身边,知道或不知道,反正都存在。
在身边,“广东的”小孩子都有共同之处,父母亲至少有一位外出打工,和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,物质上比当地农村的孩子比较优越,外在穿着打扮比较注重,去过的地方更远见过的更多。有人这么描述,外出打工给家里的子女的影响是富了物质穷了精神。我不知道这样描述是否贴切,当然,说这句话和信奉这句话的人多半不是留守家庭的人员吧!
其实无论是“本地的”,还是“广东的”,小时候的你我还是过着同样的生活,小学时候和我比较熟络的几位“广东的”小伙伴,一样学习吊儿郎当,贪玩厌学进网吧。有时候放学玩的太久,爸妈出来在镇子上的网吧找我,每次被揪着耳朵出来的时候,他们还在浴血奋战。因为我是“本地的”,他们是“广东的”同样的在校园里面上课,打球,玩玻璃珠。其实小时候的自己也察觉不到有哪些不同吧!只不过耿耿于怀的是,我的零用钱往往是一毛两毛,而他们是一块两块。QUQ
每当寒暑假,“广东的”小孩们往往都去广东省和父母亲团聚了,这是他们仅有的机会。小时候在公路边上看着一辆辆载客汽车,它们因为终点站分布在不同的小镇,汽车涂上了不同的漆。比如陆屋镇是紫色的,太平镇是红色的。然而有一种长途大巴车,它和我见过的载客汽车不同,小时候觉得很新颖,因为是分成上下两层卧铺的。每次路过的时候,都看到车上“躺”满了乘客,每一位乘客里面都藏着一颗回家的心,只不过作为“本地的”我,永远无法体会他们的那一种思念的心情,所以才会写下这么平淡无常的文字吧。
恰好是7年前,小学升初中那段时间前后吧。在我认识的小小世界里面,开始流行非主流杀马特。很庆幸也是在这段时间,我第一次接触初音从此入宅,没有赶上非主流这股“潮流”。无论是染发、纹身、爆炸头、哥只是个传说,都是在那个时期很盛行的。我家前面不远处就是一个篮球场,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小小的公园,每天晚上总会有许多青少年,年龄或许比我大,或者差不多的人,其中有很多是我的初中“广东的”同学,借着微暗的路灯光,聚集在篮球场的石阶座位周围。他们有的或许谈恋爱,或许称兄道弟结识姐妹,或许故作痛苦,或许享受青春。他们有许多是“广东的”,每天晚上开着摩托车电动车,限载2人的车身往往挤满了3、4个人。在小镇的水泥街道上,挥洒着荷尔蒙的疯狂,乱舞,狂叫,飚车。
升到初中了,入宅了。自己接触的世界也渐渐变化了。毕竟是小镇子城乡结合部,混迹多年的老师也深知这个社会的现实,九年义务教育不能拒绝孩子进入中学就读,所以小镇子的三所中学也被划分了三个档次。虽说我被划分到了三个中最好的初中,其实也差不多是在烂瓜当中挑好瓜的境地。三年中,认识了自己小世界中,自认为最差劲的一类人,他们曾经是混混玩物丧志一般的作风,上课看小说玩手机,课下追逐打闹扰风纪,称兄道弟宿舍楼里差点打起架来的情况都有。(后来是部分同学向老师校长反应,并且找出了许多铁管,算是斗殴的工具吧,并退学了几位学生)而自己处在中间层次吧,想学习但不知道为什么学不好的农村子弟,有天赋学习但是比较爱玩的镇上富裕子女,沉溺游戏但是不想让家人失望所以还会学习一下的“广东的”。更上面一层呢,那些是小小初中的精英,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,校长女儿、知识分子家庭子女、教师子女、富商子女,往往是美貌和智慧的化身,彼此都是镇上的居民而且从小学开始就已经熟络了。当然不缺乏寒门子弟,为了改变命运家族兴旺之类的历史使命,努力刻苦学习,生活艰苦朴素。(我的初中班长就是如此一位,心里面自始至终都是对她表示敬佩的)
既然学生对学生的看法之间都分了三等,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也何尝不是呢?一个并不算太大的教室,陈旧的墙壁已经挂上了岁月的枯黄灰尘,窗台的木框也已经和水泥砖石产生缝隙,轻轻一吹便扬起沙尘。高三,座位的划分是根据与讲台的距离划分了三档,最前排的第一、二、三桌,分给那些成绩最优异,有望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学生。老师最愿意热情服务的一群学生。中间部分是成绩平平态度平平,还找不到方向的,或者已经放弃自己准备去二流高中,或者打算去职校学习的学生。最后的座位是给那些,从行为上成绩上,已经完全不想念书的学生。对待他们的态度也是最“人性化”的吧!只要上课不发出声音,玩手机也好看小说也罢,谈恋爱传纸条都可以。
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位初中的同学,她是属于学习刻苦的寒门子弟,和我的初中班长(上文提到)是很好的朋友,只不过因为家境的原因,无法拿出资金供读高中了。初三那年,政府联合了当地企业和职业学校发布了优惠招生的政策,当然前提是成绩优异家境贫寒。她失去了高中的学习机会,去到了职业学校,免学费加补给生活费,对于勤俭的她或许能完成职校的学业吧!愿生活幸福,一帆风顺。
当然,本屌丝最后初三一年发威成功进阶县重点,然后高中节节攀升高考金榜题名,工作仕途一帆风顺进入公司成为经理老总,高富帅迎娶白富美从此走向人生巅峰,成为人生赢家,就是后话了。(这是梦话,请无视)
到了高中之后,周围的同学当中好像“广东的”越来越少了。高一第一年是普通班,还能遇到几个初中同校的“老乡”。第二年分文理之后,进入了尖子班,真的是孤身一人了。而且自己也开始渐渐意识到,尖子班里面的同学许多都是县城的居民,换句话说,我成为了“农村的”。不知道在其他同学的圈子里,是否也把我划分成了与他们不同的另一类呢?当小学初中我还在因为自己是“镇上的”暗暗自喜的时候,高中的自己已经成为了另一个范畴当中的“农村的”。正如我父亲告诉我的一样,现在寒门越来越难出优秀子弟了。我也不是专家学者(当然我对专家学者的说法,从来只是拿来参考),或许不想古代社会分工少,穷苦人家更多的是务农,唯有读书改变命运。到了现代,物质生活丰富了,社会分工细化了,诱惑多了,选择多了,所以读书的就少了吧。鄙人短见,请轻喷。
现在在大学念书了,开学报名的时候第一次离开了广西,中途经过广州,看来我也成为了“广东的”吧!只不过我的终点站是福建,稍作停留就换乘离开了。
大一第一年的春节是在学校一个人过的,今年暑假才回去一次。有许多“广东的”老同学,现在大多工作步入社会,其中不乏去广东省打工的人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广东的”,甚至有的已经成家了吧。然而还在念书的我,现在是“福建的”了。不过,现在我的世界变得更大了,分类也更多了,同龄人当中有“本省的”、“外省的”、还有“出国的”。。。
其实吧,一个境界中的优秀,只不过是下一个境界中的平凡。或许这样的话太伤人,只会消磨了进取的精神和斗志,然而我和家乡里“广东的”的朋友都已经不在乎这些了。活在当下,对吧,自己过的幸福就好了。
闲逛逛到这里..作为本土生的"广东的"看到..原来以前的广东是这个印象的么..
这作文我给满分._.